Read the Book of Mormon in 97 days

星期日, 10月 21, 2007

用信心的眼睛向前看 ~ 培曼梅羅長老

教會教育機構為年輕成人舉辦的爐邊聚會2006年3月5日楊百翰大學
弟兄姊妹們,很高興能受邀再度來到馬利奧特中心,而且看到有那麼多人今晚出席爐邊聚會。但更令人高興的是,知道此時世界各地正有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的人,聚集在各地教堂觀看這場轉播。上個星期我和培曼姊妹在阿根廷和烏拉圭,我們知道那裡的教友會在下個星期日晚上觀看重播。各地都有教友聚集來看轉播,展現了他們的信心。

2005年8月,興格萊戈登會長給了我們一項挑戰,要「世界各地的教友和各位朋友……閱讀或重新閱讀摩門經。」他在這項挑戰的最後提出了應許:「你們的生活和家中必更加充滿主的靈。你們必更有決心遵守祂的誡命,你們必獲得更堅強的見證,知道神的兒子確實活著。」1

先知的這項指示獲得了立即且廣泛的迴響。各地的人們開始閱讀摩門經──不論是在家中、在飛機上、在午餐時、在清晨起床時,或是在晚上就寢前。2005年後半年閱讀摩門經的人數,很可能比歷史上任何一段時期閱讀這本經文的人都多。幾個月以前,我的一位朋友正搭機從紐約飛往鹽湖城。他在走道上,發現有許多人正在閱讀這本書。當他走到飛機中央的地方時,他注意到兩位分坐在走道兩側的乘客都在讀摩門經,於是他停下來想看他們讀到哪一頁。當他看見他們都在讀同一頁時,不禁笑了出來。

司考德李察長老和我在11月份接受一項指派前往非洲。我們在星期日晚上的祈禱會中與超過兩千名教友齊聚在迦納阿克拉的支聯會中心。司考德長老問他們,有多少人正在閱讀摩門經,幾乎每一隻手都舉了起來。十天之後,我到了坦尚尼亞的達艾斯沙蘭,和200名聖徒和朋友們舉行祈禱會,我當時問了相同的問題。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舉起手來。我在會後得知,其餘的那三分之一的人當中大多是慕道友。現在,你們有多少人在2005年讀過摩門經?有的人請舉手。放眼望去,觀眾席中的每一個人幾乎都舉手了。我想,在洛杉磯、紐約、法蘭克福、東京、聖保羅、墨西哥市,以及各位今晚聚集的其他各個地方,情況也應該大致相同。先知的這項邀請產生了多麼不凡的迴響。

我也接受了先知的挑戰,讀了摩門經,並且感受到興格萊會長所提出的應許的確應驗了。我更加感受到聖靈,擁有更堅強的見證,並更有決心要走在主的道路上。請容我與各位分享我去年閱讀摩門經所獲得的一些感想。

對摩門經有更堅定的見證
我一直都知道阿爾瑪書第5章和第32章談的是相同的主題:信心。但是,一直到去年我閱讀摩門經時,才注意到這兩段講道是多麼細心地為其聽眾量身打造。阿爾瑪在第5章的聽眾是柴雷罕拉地的教友(見阿爾瑪書5:2)。這個城市是當時教會的中心,所以可以想見這地方的教友應當非常了解教義。相反的,第32章的聽眾是一群貧困的佘雷人,他們被有錢人趕出了會堂。那些住在這地方的人已經遠離了真理(見阿爾瑪書31:12-17)。雖然窮人非常謙卑,也很想要學習,但是他們就像慕道友一樣,需要學習福音的基本原則。

在第5章中,阿爾瑪對柴雷罕拉地教友所作的講道十分深奧複雜。他提出的一連串問題需要熟悉教義,並且感受過聖靈的人才能回答,否則,這些問題便會顯得無多大意義,而且也很難回答。他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要激勵教友去重溫並更新他們對主及對祂救贖力量的信心。聽聽這些問題(見阿爾瑪書5:14-15):

• 你們在屬靈方面已否從神而生?
• 你們已否在你們的容貌上蒙得了祂的形像?
• 你們已否在你們的心中經驗了這種巨大的變化?
• 你們對那位創造你們的救贖主運用信心了嗎?
• 你們是否用信心的眼睛向前看,並看到這必死的身體復活成為不死,……站在神前,按照肉身的行為受審判呢?
一個人如果要了解並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先知道也相信主耶穌基督的贖罪犧牲,而且必須經歷過水和火的潔淨,必須嘗過聖靈的果實,相信骨肉身體真的會復活。這個講道並非針對新認識教會的人說的,而是針對已認識基本教義的教友而提出的。

相反的,阿爾瑪教導佘雷慕道友的是最基本的信仰原則,也就是怎樣開始對基督有信心並且成長。第32章的講道十分清楚地提到培養信心的過程,所以現代的傳教士也運用這個講道來教導慕道友如何培養見證。這個過程的第一步是「相信的願望」。然後,還必須研讀經文、聆聽先知的話語、祈求神證實福音的真理、參加教會聚會、並遵守誡命,藉此在心中種下種籽,也就是神的話。結果是,我們的心中會感受到一種膨脹運動,悟性會得到啟發,也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見阿爾瑪書32:28)。這些就是見證的開始,表示這種籽是好的。所有懷著真誠渴望想認識真理的人,都可以按照阿爾瑪在第32章中的教導來獲得見證。

說明了信心培養過程的第一步後,阿爾瑪繼續在第32章中問道:「在你們體驗了這光以後,你們的知識是否完全了呢?」(阿爾瑪書32:35)不,這過程才剛開始而已(見阿爾瑪書32:36)。這種籽已成長,但仍是株幼苗。阿爾瑪說明,只要一個人繼續保持忠信,這株幼苗就會成長為一棵樹。什麼樣的樹呢?生命樹!(見阿爾瑪書32:41)這棵樹象徵著神對祂兒女的愛,並透過祂的兒子的屈尊紆貴與贖罪犧牲表達出這份愛(見尼腓一書11:9-33,約翰福音3:16)。

阿爾瑪教導佘雷人,當這棵樹深植在他們的靈魂時,他們就可以飽享這棵樹的果實,不會飢餓,也不會口渴(見阿爾瑪書32:42-43)。換句話說,他們會感受到靈性的重生——即心中巨大的變化,而他們靈魂中生根的這棵樹會使他們在容貌上蒙得神的形像。有趣的是,注意一下阿爾瑪在第32章教導佘雷人去做的事,正回答了他在第5章中對柴雷罕拉地的教友所提出的問題。

多麼奇妙啊!想像看看,24歲的斯密約瑟,沒有受過多少正式教育,但經由他的口述資料寫成的書,卻刻畫出基礎的教義,達數百頁之多,而且所有細節完全一致,還依照其聽眾的需求,量身打造講述教義的方式。不只這樣,阿爾瑪的講道也直接引用、延續了之前先知的異象,也就是記載在尼腓一書中,李海和尼腓的「生命樹」之夢。更重要的是,這些講道不僅對尼腓人和佘雷人意義重大,對千百年後的讀者也含意深遠。

弟兄姊妹們,摩門經是神的話,這本書真的是經文。斯密約瑟並不是這本書的作者,他只是主的翻譯員。這本書是千百年前的古代先知所寫的。

我很感謝能夠再一次閱讀摩門經。每一次閱讀都讓我學習到新的事物,向我的靈魂見證斯密約瑟從過去到現在都是主在復興時期的先知。雖然我有許多不了解的事,但是我很確定知道的一點就是,摩門經和復興的教會是「萬物復興」的一部份,是使徒彼得在兩千年前就預言過的(使徒行傳3:19-21)。

在主的計畫中向前看
我要借用阿爾瑪在柴雷罕拉地的講道,在2006年問你們這些屬於教會的年輕成人:你們是否用信心的眼睛向前看?你們是否遵行福音教導,使你們在容貌上蒙得並保持著祂的形像?你們是否察覺自己正處在生命重要的轉折點,而你們在接下來幾年所做的關鍵性的決定將會有長久的影響?

我相信18-30歲這個年齡是生命中最充滿冒險和挑戰的時期之一,也是收穫最多的時期。你們在接下來幾年將會作出一些重大的決定,這些決定會影響你們一生,乃至永恆。有關教育、就業、婚姻、養兒育女,以及在國度中保持忠信等決定全在於你自己。你們現在的選擇,無論是主動或被動的選擇,都會對你們產生永恆的影響。

了解主的計畫,特別是了解這個計畫牽涉到今生的部分,能夠幫助你們作出明智的決定。在我今晚剩下的時間中,我想要探討在主的計畫中,今生有什麼目的,並討論這些目的與你們往後要做的重要決定有何關聯。

加上去
當天父召集祂靈體的孩子舉行天上的會議時,祂指出,創造地球的時候到了,而「那些保有他們的第一地位的將被加上去;……那些保有他們的第二地位的將永永遠遠擁有加在他們頭上的榮耀」(亞伯拉罕書3:26)。我們知道,第一地位就是指靈的世界,第二地位就是指今生。當我們保有了我們的第一地位,來到今生後,會在哪些方面被「加上去」呢?

我們來到今生之後,至少會在三方面提升。首先,我們獲得骨肉的身體。其次,塵世的經驗讓我們能夠證明自己,因而能在智能,即在光和真理中成長(見教約93:36;130:18-19)。最後,我們有機會展開自己的永恆家庭,與家人培養特別的關係,並因此得到更多的榮耀。讓我們來一一探討每項目的。

骨肉的身體
骨肉的身體是今生最美好的恩賜之一。經文教導我們,身體不僅在今生很重要,在永恆中也很重要。在塵世生命期間,身體可以成為神的殿,讓聖靈居住其中(見哥林多前書6:19-20)。聆聽聖靈的指導會引領人們走向高榮國度。身體在永恆中十分重要,因而基督捨棄了祂的生命以克服肉體和靈性的死亡。因為祂這樣做了,因此每個人都能夠復活。

斯密約瑟說:「我們來到了這世界,好使我們取得一個身體,以在將來的高榮國度中將之純潔地呈獻在神的面前。幸福的偉大原則在於擁有一個身體。」2

為什麼骨肉的身體這麼重要呢?身體和你今生及來生的快樂有何關聯?身體有什麼神聖的目的?這目的至少有三個。

1.神聖的生育能力。第一個神聖的目的與神聖的生育能力有關。身體擁有神聖的生育能力,讓我們可以生養孩子,並開始組織永恆的家庭。在塵世生命中,我們只有一段時間能使用這種能力。如果我們忠信並遵行與使用這種能力有關的誡命,我們就能在復活時重新得到這創造的能力。經文指出,身體與靈體永不分離地結合時才會有「豐滿喜樂」(見教約93:33)。不過,要得到「豐滿喜樂」,不能光靠復活。在教義和聖約中,我們受到教導,那些進入「婚姻的新永約」,而且忠信進入高榮國度的最高一層榮耀的人,會在那裡獲得「豐滿」的榮耀,以及「子孫永永遠遠的……持續」(教約131:2;132:19)。永恆的婚姻關係和創造生命的能力會在今生帶來快樂,並在來生帶來「豐滿喜樂」。
2.心靈的工具。第二,骨肉身體是心靈的工具。潘培道會長在教會教育機構三年前的一次衛星轉播中教導了這個概念。3許多愛心的表達、善舉,和服務都需要骨肉的身體才能進行,這些舉動不僅會造福其他人,更會造福自己。靈體可以做很多事,但是骨肉的身體增加了可活動的範圍。事實上,斯密F.約瑟會長在靈的世界的異象中學到,「死者把他們的靈長久離開身體看作為一種束縛」(教約138:50)。換句話說,人死後一直到復活之前,無法從事某些活動,屆時我們將熱切期盼重新獲得原來的軀體,以及復活之後的自由。
3.光的容器。第三,骨肉身體是光的容器。物理學家證實了所有的實體都可以儲存光線。耶銳特的兄弟應當是知道這一點,所以他說:「主啊,求您用您的手指接觸這些石子,並準備它們……這樣當我們在渡越海洋時就能有光了」(以太書3:4)。主對斯密約瑟先知說:「假如你們的眼睛專注我的榮耀,則你們整個身體將充滿光明」(教約88:67)。
你們是否曾經注意到,奉行福音的人臉上都散發著光芒?四個月前,我到了迦納的阿克拉聖殿。那些身穿白衣的教儀工作人員都是迦納當地的教友。他們臉上散發出的光顯而易見。你們若遵行福音,就會得到更多的光,並貯存在你們的骨肉身體中。

最後,主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按照高榮律法生活,在復活時,我們的身體就會獲得「那使你們身體強化的榮耀。你們被部分高級榮耀強化的人們,那時要承受同樣的榮耀,甚至豐滿的」(教約88:28-29)。那是什麼意思?就是只要我們努力過福音的生活,我們的身體在今生會被一部份的高榮之光強化,然後在復活時獲得豐滿的高級榮耀。

弟兄姊妹們,正如同斯密約瑟先知所說:「幸福的偉大原則在於擁有一個身體。」身體包含了生命的神聖力量,身體是心靈的工具,也是神的殿,可以增進我們接受光與真理的能力。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尊重身體,必須穿著端莊,禁絕不道德的行為,並且要讓身體保持潔淨、不受損傷。

我還要提到骨肉身體的另一個層面,也就是身體肌肉在一生中擁有的力量。各位曾否想過我們一生中身體的強弱變化?人一生體力的強弱變化模式以及它與靈性成長的關係提供了我們一項明晰的觀點,幫助我們作選擇。

塵世階段的體能狀態
下列圖表採用的是生理學家的研究資料,它顯示出人類的身體從出生到老年各階段的肌肉力量。橫軸標示的是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年齡,縱軸標示的則是身體的肌肉強度。出生時,此線段在圖表的底部——嬰兒的力量與成人相比是很小的。然後,隨著我們的身體從兒童發育至成人,線段快速地往上攀升。一個人的體能狀態在近30歲時到達高峰。許多文獻清楚記載,男性和女性的肌肉強度都會在30歲之後開始逐漸慢慢減弱,身體也會隨之逐漸退化,直到死亡。4



你們在表上的哪一點呢?你們都十分接近,或正接近高峰期。因為今晚的聽眾大多不到30歲,請注意,你們只經歷了體力的增進而已,大多數的人都只知道身體越來越強壯的感覺。但你們等著瞧吧。不消幾年,你們每一個人都會跨過那高峰,開始走下坡。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我們還會奇怪生命中許多關鍵抉擇都是在18-30歲之間作成的嗎?你們正在接近體力的高峰期。你們覺得自己堅不可摧!死亡似乎相當遙遠,遙遙無期。從生理的觀點來看,20多歲正是結婚、組織家庭的重要時期,因為你們這時健康狀況良好,並且有足夠的精力在往後的幾十年去撫養家庭。

我們看到這圖表時不禁要問:為什麼退化的過程這樣緩慢且漫長?這其中有我們需要學習的課程嗎?答案是:有的!我們的心智和靈性都從這裡學到許多課程。第一件事就是,隨著體力開始走下坡,你們明白自己是會死的!當我和你們同樣年紀時,從來沒想過死這件事。我就像你們一樣,覺得死亡非常遙遠,所以我想都不想這件事。今天,我已經走到曲線較遠的另一邊了,感受到身體逐漸老化所帶來的疼痛和不適。現在,死亡就近在我眼前。

我學習到,不論一個人活多久,生命都十分短暫。我也更加了解到需要一位救主。沒有祂的恩典,我絕對無法克服靈性和身體的死亡。我也明白,我們在生命後期獲得的許多祝福都源自於18-30歲之間所做的決定。我生命中最大的祝福源自於(1)我傳教結束後不久便和培曼姊妹結婚,(2)完成我們的學業,即使當時資源有限,(3)聽從聖靈的低語,為我們未來的生活打好根基。

當一個人開始經歷生命後半期的下坡路時,那無法避免的疼痛與不適有著一個重要的目的。它可以幫助一個人藉著服從「聖靈的誘導」,來脫離班傑明王所說的「自然人」的狀態(摩賽亞書3:19)。生命晚期的疼痛與不適幫助我們學習謙卑,學習長久忍耐的意義,學習耐心的重要,學會珍惜仁慈與博愛的特質,也幫助我們學習萬事要有節制。有趣的是,這些都是神性的特質。對忠信者來說,身體的緩慢退化正是精鍊靈性的工具。

在年輕時保養好身體就會增加長壽的機會。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許多課程是在生命晚期才學得到的。每天抽一包香煙會減短10-13年的壽命。請注意以下這張圖表上那條遞減的力量。毒品更會減短壽命。難怪主在每一個福音期都會提出一項健康律法。



我的年輕朋友們,主的贖罪與復活證實了身體是多麼重要。願我們都能了解並尊重身體在今生和在永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智能,即光和真理
我們在今生的第二項崇高目標就是要獲得智能,也就是光和真理(見教約93:36)。辭典中對智能所下的定義是「獲得並應用知識的能力」。5不過,主對智能的定義有點不一樣,祂加上了另一項要素。智能不僅是「獲得並應用知識的能力」,也是正義地使用知識的智慧。用主的話來說,就是「光和真理棄絕那邪惡者」(教約93:37)。

光是神的另一個特質。使徒約翰說「神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翰一書1:5)。耶穌稱自己是「世界的光」(約翰福音8:12)。福音也是光的信息(教約45:9)。神所有的兒女在今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獲得光,因而變得更像祂。我們要在今生經由服從祂的誡命來驗證自己。我們的獎賞就是更多的榮耀或光(見亞伯拉罕書3:25-26)。教義和聖約中記載:「凡屬於神的就是光;凡接受光並繼續在神裡面的人接受到更多的光;並且那光成長得越來越明亮直到完美的日子」(教約50:24)。

主為靈性之光提供了兩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基督的光。這光已賜給了每一個人,讓他們「能辨別善惡」(摩羅乃書7:15-16;亦見約翰福音1:9;教約84:46)。光的第二個來源是賜給教會教友的聖靈恩賜。聖靈有許多種恩賜,這些恩賜能啟發、增強我們,特別是增強我們對耶穌基督的見證;不過,這些恩賜也會以其他方式增強我們。

三種靈性之路
以下圖表顯示出人在一生中可能走上的三種不同靈性之路。上方的道路通往高榮國度。如同我之前所說的,走在這條道路上的人在一生中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光,因為他們「明智而接受真理……,〔且〕承受神聖之靈作為他們的指導」(教約45:57)。

「他們是那些已接受對耶穌的見證,信祂的名並且……接受洗禮,……

「並且由……按手而接受神聖之靈;

「他們就是那些……已接受祂的豐滿和祂的榮耀〔的人們〕」(教約76:51-52,56)。

這些人藉著聖靈和基督的光來學習。請注意,對於教會的年輕教友來說,這條高榮的曲線會快速的攀升,因為洗禮和幾年來聖靈的提醒會帶給一個人極大的光。



第二條道路引導到中榮國度。在這條路上靈性也會成長,但這條軌道上的人卻無法完全發揮其潛能。在這條中間的道路上,人們接受基督的光,也藉著這個光學習,卻沒有接受聖靈。他們「在世上是高尚的人,他們曾被人們的詭詐矇蔽。

「……〔他們是〕……享受祂的榮耀但不是蒙受祂的豐滿的人」(教約76:75-76)。

第三條在下面的道路會走到低榮國度。走在這條路上的人不但拒絕了聖靈,連基督的光也拒絕。他們欺騙、偷竊、姦淫、喜歡說謊(見教約76:103)。雖然他們在復活時會得到一些榮耀,但是這些人在今生卻失去了光。用保羅的話來說,這些人的「良心如同被熱鐵烙慣了一般」(提摩太前書4:2),他們不理會基督的光的提醒。

罪的影響力
下一張表說明罪的影響力。假設一個人走在高榮的道路上時犯了罪,他就會失去光。6接受邪惡會讓一個人的軌道下降,因為聖靈退去了。然而有可能回到上面的道路上嗎?是有可能的。一個人可以藉著信心和悔改的過程回到原路上。如果有人偷了別人的皮夾,他要怎樣扭轉方向,爬升到較高的路上?認罪、為罪感到憂傷、請求他人及主的原諒、表達悔意、歸還皮夾,然後不再犯罪,這樣就能幫助這人開始回到上方的道路上。證明一個人的悔意需要時間,但是靠著對主贖罪的信心,除去犯罪所帶來的影響是可能的。



現在,想一想另一種較嚴重的情況。假設有一對年輕男女因為姦淫而使雙方都失去貞操。他們失去的光遠比偷皮夾來的嚴重。這對年輕人可以回到高榮的道路上嗎?可以,是有可能的。但是要怎麼做呢?他們要如何再變為潔淨呢?這位年輕人沒辦法還給這位年輕女孩貞潔,反之亦然。只有主能夠重新給他們美德。祂是唯一有能力恢復這些年輕人美德、潔淨他們的人。

有什麼條件呢?很顯然的,光是原諒彼此,然後未來不再重蹈覆轍是不夠的。他們必須先向主教坦白,藉此與主建立起一種關係。他們必須尋求主的原諒,並贏得祂的信賴!這件事需要花時間,需要運用信心,並努力盡到自己的部分,才能再度有完整的德行。幸好,只要他們運用信心,勤奮不懈地遵守誡命,藉此領受贖罪的果子,聖靈就會回來,引導他們回到較高的道路上。

弟兄姊妹們,持守在高榮道路上何其重要。要尊重你們的身體,不要犯罪,這樣,你們在今生所獲得加增的光就會與你們同在,並在來生成為你們的優勢(見教約130:18-19)。

家庭
今生的第三個崇高目的就是要結婚,並開始建立自己的永恆家庭。興格萊會長說,沒有比家人更寶貴的事物了。7在最近一次以家庭為主題所作的全球衛星轉播中,貝利多馬長老引用了家庭指導手冊中的一段話,他說:「家庭是……教會最基本的單位,也是今世和全永恆中最重要的社會單位。」8

斯密約瑟教導,「在今生考驗時期,除非一個人與他的妻子藉著神聖聖職的權力和權柄訂立永恆誓約而締結永恆的婚姻,在他們死後將停止增進;也就是,他們在復活後將不會生育子女。」9家庭文告聲明「一男一女之間的婚姻是神所制訂,而家庭是造物主為祂子女永恆目標所訂計畫的核心。」10

婚姻與家庭為什麼這麼重要?貝納大衛長老在最近的全球衛星轉播中提出了兩項教義上的理由。第一:「男女靈體的特質是相輔相成的,因此,男女要一起進步,邁向超升。」11這是為什麼彼得說,男女要一同承受永生(見彼得前書3:7)。保羅也說過,「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無男,男也不是無女」(哥林多前書11:11)。「按照神的安排,要有男也有女,才能將子女帶到塵世,才能提供最好的環境來養育子女。」12

男女在身體、靈性、情感,和心智上都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各有不同的長處,而在正義婚姻的合夥關係中,這些男女之間的差異將帶來靈性的增長。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好的環境。父親和母親是非常重要的楷模。孩子們自尊和認同感的塑造,有賴於父母親對彼此的愛,以及對孩子的愛。孩子在家中與家人相處,就體會到愛的力量,也能學習美德、誠實,和當個好公民的職責。孩子在家中能學習到彼此尊重。換句話說,家庭對於父母及孩子的靈性成長而言,都是最理想的組織。

世人看待婚姻和家庭的態度與我們大相逕庭。通常,他們視婚姻為一種世俗短暫的關係。對某些人而言,婚姻的目的大半在於個人的享樂與滿足。發生困難時,維持這種關係的動機便降低了,而婚姻關係往往就因此終止。越來越多的成人甚至選擇不要有正式的關係,只要同居而不結婚。不用說,這樣的關係是最為短暫的。

三種關係
下面一組圖表顯示出不結婚、民俗婚姻,以及這兩者與今世和全永恆的婚姻之間的差別。第一張圖顯示出沒有契約關係的一對男女之間的夥伴關係。這兩個人雖住在一起,卻仍是分開的個體。他們之間的承諾十分有限,也沒有正式的關係。他們的目標似乎只是獲得個人的滿足而已。因為沒有契約,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孩子也沒有什麼安全感。這種關係很脆弱,而且幾乎是十分的短暫。



第二張圖顯示出民俗婚姻。這些箭頭顯示出男女雙方經由婚姻契約而立下的承諾。他們承諾要彼此照顧,直到死亡才分離。這項契約受到民間法律的承認。由於父母有意願,也立下了承諾,他們的孩子會有某種程度的安全感。不幸的是,越來越多的民俗婚姻因為人們違背承諾而破裂了。在許多情況下,女人、孩子及男人都因為承諾遭破壞而陷入困境。



第三張圖顯示出今世和全永恆的婚姻。這種關係是藉由男女雙方和主共同訂立的神聖誓約而建立的。女性與男性立約,男性也與女性立約,最後,雙方都與主立約。這些箭頭代表了他們所立下的聖約及承諾。男性向女性承諾,他將尊重、照顧她,並且沒有人會介入他們之中。無論那人是父親、母親、朋友,或是其他女性都一樣。他也向主承諾,他會按照福音生活,並尊重這位女性,因那是她所應得的。這位女性也對那位男性和主立下了類似的承諾。最後,主則按照這對男女的忠信程度,給予他們及其後代子孫奇妙的應許。



這種三角關係遠比單純的直線關係更為穩固。如果我們了解這一點,那麼這些可能持續到永恆的關係就會讓人更增加自信、加深承諾,並使婚姻更穩固。注意,這對男女越接近主,他們就會越接近彼此。婚姻的秘訣就是要按照福音生活,使這三角形變成一個永恆的圓圈。

永恆的家庭是塵世生命的三項寶貴恩賜之一。你們生命中的階段,無論是身體或靈性,都是計畫好要讓你們開始組織家庭的。你們有聖靈的指引,來幫助你們做出重要的決定。但是你們必須自己選擇,因聖靈不會幫你們作決定。這不是祂的責任,祂也不會奪取你們的選擇權。然而,聖靈會在你們做出好的決定時,讓你們的靈魂得到平安。

弟兄姊妹們,要記住塵世生命的這些寶貴恩賜:骨肉的身體、加增的光,還有永恆的家庭。這些恩賜十分神聖。願主在你們這美好的生命階段中祝福你們,讓你們能在生活中豐滿地接受到全部這三項恩賜。我祈求主祝福你們達成這目標,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註:
1.興格萊戈登,「勇敢忠誠的見證」,利阿賀拿,2005年8月,第5-6頁。

2.參閱斯密約瑟先知的教訓,第181頁。

3.潘培道,心靈的工具、性格的基石(2003年2月2日,教會教育機構爐邊聚會)。

4. 見 William D. McArdle, Frank I. Katch and Victor L. Katch, Essentials of Exercise Physiology, 2nd ed.(2000), 558.

5.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69), “intelligence” , 682.

6. 見斯密約瑟先知的教訓,第67頁;亦見尼腓二書28:30。

7.見興格萊戈登,「因服務的殊榮而歡欣」,全球領導人訓練會議,2003年6月21日,第22頁。

8.「家庭的組織與目的」,家庭指導手冊,第1頁。

9. 斯密約瑟先知的教訓,第300-301頁。

10.「家庭:致全世界文告」,1996年1月,聖徒之聲,第108-109頁。

11.貝納大衛,「婚姻是天父永恆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全球領導人訓練會議:鞏固家庭,2006年2月11日,第3頁。

12. 同上,第4頁。

沒有留言: